Friday, April 1, 2016

數據道出功能組別弊端

明報 A29 2016年4月1日

功能界別一直被詬病為「小圈子」選舉。金融財經界,比較其他有個人票的界別如法律、會計、醫療、資訊科技等,可算是「重災區」。因為金融界只有公司票,全港逾20萬從業員沒有個人票,選民基礎非常狹窄,代表性極低。

究竟金融功能界別的代表性有多低?我們可以集中看看金融服務界選舉的一些數據及事實。
2012年金融服務界議員是怎樣產生?


根據《立法會條例》第20U條,現時只有兩類公司有資格成為金融服務界選民:其一是證券行,其二是貴金屬交易商。現時共有551間上述公司登記成為金融服務界選民(2015年9月數字),而當中較大部分是證券行。

以上的選民基礎欠缺兩個層面的代表性。第一,欠缺業務類型的廣度:金融業光譜極闊,以上過時的設計沒有包括外匯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各類型的基金(例如對冲基金),或金融資訊供應商。這些沒有「被代表」的公司在業界舉足輕重,例如對冲基金在港管理的資金超過9400億港元(證監會2014年數字)。第二,缺乏代表人數的廣度。上述500多間公司只有老闆才有權在金融服務界選舉投票,相比全港現時約8萬名金融服務界從業員(金融發展局數字,不包括銀行界),比率不足0.7%。

我們翻查2012年立法會投票結果,便會發現代表性不足問題,比上述數字所反映的,其實更嚴重。當年共有464名公司老闆投票,而張華峰議員得票208張,得票率約45%。在不足業界0.7%人數的老闆群中得不到一半的支持,張議員仍可成為金融服務界的議員,可見這制度的缺陷和不足。這亦構成了張議員現時缺乏民意認受性的困局。

改革大大增強業界議員代表性?

張議員早前發表文章(〈中小券商不是寄生蟲 更不是癌細胞〉,刊《明報》3月16日),指出曾在政改期間與9個團體研究如何改革功能組別。我們發現「9個主流團體」有8個為證券行組織,有1個為貴金屬組織。而這些組織的管理人員(會長或理事等)皆為老闆或「半老闆級」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們直接代表不同公司的利益。當中有至少10人更出任多於一個團體的管理人員,張議員自己亦是其中一個學會社會關注組召集人。這9個團體是否「主流」(為何沒有基金或外匯公司代表)及它們能否有效反映8萬從業員的意見實在成疑。

張議員其後在2014年發起了業界政改諮詢大會,當時只有約200名業內人士參加,最後張議員和上述「9個主流團體」總結出金融服務界應該「維持一公司一票」,只微調選民基礎至2000間公司,他認為這樣已可「大大增強業界的代表性」。

思言財雋的方案

思言財雋不認同張議員的觀點。因為只有少數老闆的參與,業界代表認受性不足的核心問題永遠不能解決。我們有一個更能代表業界的建議: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的合資格選民由現在的550多票擴大至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持牌人及註冊機構的紀錄冊內負責人員及持牌代表的合資格選民。另外,參選人只需獲得至少100名業界合資格選民提名便可成為候選人。

簡而言之,以上建議是將金融服務界合資格選民由500名老闆擴大至約4萬名在各類金融機構中持有證監會牌照的從業員。我們明白這建議並非最理想,因為不能涵蓋所有從業員;但在全面取消功能組別前,我們的建議會大大改善現時制度的缺點,亦務實可行:

首先,這建議對從業員的資格有清晰和嚴謹的定義。由於所有持有證監會牌照的從業員都必
須投考執業試及接受證監會監管,因此他們具備專業資格;
第二,行政成本極低。由於證監會已備有上述名單,政府不需要再作大規模的選民登記;
第三,切實可行。這建議只需修改立法會條例便可成事,因此如港府願意按照《基本法》第74條而提出修訂,理論上從業員在今年9月已經可以參與投票。

思言財雋懇請所有從業員及全港市民支持上述建議。因為這不單是金融服務界的事情,亦是立法會議員代表性的問題。我們現正展開網上聯署行動,請大家大力支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